集装箱,一个十分简单的发明,和工业革命中所有原理复杂的机器相比,它都是如此的简陋,然而它却真实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秩序,甚至造成了极为深远的政治影响。那么,小小地集装箱到底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呢?

集装箱发明前的苏联
集装箱发明于1956年,在此前之前的历史有几个大事件,大航海时代、三角贸易、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。这些全球大事件似乎已经将全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,海运贸易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然而,这300年的海运贸易仍然只能运输少量的原料和商品,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依然在靠国内经济或者内陆经济运转。

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二战后的苏联。苏联的一切工业体系都建立在铁路的基础之上,它通过横贯整个西伯利亚的铁路网,连接起了各个工业区和加盟国的工厂,让原料、能源和商品零部件得以迅速运输,国内的商品贸易也就因此得到了迅速流通。

当时苏联的铁路运输量占到了国内货运量的四分之三,这还不包括其他马车和蒸汽机车的运货量。所以苏联的内陆经济远高于海运贸易,这是通过提高生产力的方式推动消费增长,促进经济发展。
所以,在1960年-1978年,在集装箱技术还不成熟,还在不断推广的时候,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一直是高于美国的。西方人不得不承认,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多数时候比市场的运作效率更高。

与此同时,西方阵营以欧洲国家和美国为两大阵营。欧洲有3亿市场,美国有3亿市场,然而这两大市场却被太平洋阻隔,无法实现工业互通,哪怕加上日本的1亿市场,同样也因为太平洋的阻隔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益,7亿勉强和苏联的4亿工业市场持平。

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远洋海运运输量有限,来回时间长,贸易成本依然太高。哪怕是英国这样的海洋霸主,在20世纪60年代,40%的出口货物也只在40公里范围内运输,2/3的进口货物也在40公里内抵达目的地,远洋海运依然困难。
集装箱是如何改变经济的?
关于集装箱的作用咱们可以由浅入深地讲解,先从宏观的经济增长角度看,1980年世界前20大海港有8个在亚洲,2000年世界20大海港有上海和深圳。这恰好对应着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经济腾飞。

你或许会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,但是改革开放同样是建立在技术进步、海运成本低、利润率高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。清末闭关锁国,经济上却仍然能超过欧美国家,正是内陆经济优势的体现。

那么,集装箱到底降低了多少成本,提高了多少收益呢?它真的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吗?根据相关论文,到1970年的时候,集装箱和对应的船舶就已经让海运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。过去海运的货物也确实不少,但是利润往往不高,除非像茶叶、丝绸和陶瓷这种中国特有的稀缺资源才能卖上高价。

集装箱减低成本的方法说来也很简单。首先,一个集装箱所能承载的货物量多,在搬运的时候通过对应的机械臂就能装货卸货,摆脱了过去人力装卸工的高成本和低效率。
你很难想象,在20世纪60年代,船舶的动力已经可以让一批货物在10天时间穿越大西洋,但却需要把6天花在装货上,再把6天放在卸货上,一大半时间被耗在了码头上。而曼哈顿的雇主们还需要雇佣140万装卸工,这成本想不高都不行。

集装箱不仅能解决装卸货物的问题,而且因为箱子方方正正,堆叠方便,便于捆绑固定,所以可以把集装箱堆几层楼高,而不用像过去担心散货容易在颠簸中坠入大海。

于是从1965年开始,随着集装箱固定技术、配套的船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,它的运载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开始呈指数级增长。每立方米货物的运费从过去的23美元降低到了1986年的1.5美元,曼哈顿码头雇佣劳动力从140万人降低到了12万人。

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,能够通过海运加入世界工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都实现了经济腾飞,最典型的就是东亚三国和新加坡。而不能适应海运贸易的都衰落了,如苏联这样港口不发达和南美的巴西、阿根廷等只输出原料的国家。
所以我想,苏联的失败不是政治体制和社会思想的失败,而是经济的失败,是全球化浪潮下,本国没有天然优良港口的劣势导致的结果。如果苏联不解体,它就敢说能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下继续大踏步前进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