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的大量涌入,为什么反而让明朝越来越穷?

白银,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交易货币之一。古代时期,白银是构筑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工具,直到民国,银本位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可见其重要性。

说起白银,便不得不提到明朝。

明朝是不折不扣的“白银帝国”,然而,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白银大量涌入,可明朝不但没有富起来,反而越来越穷。

这究竟是为什么?让我们从白银的流入说起,找寻答案。

一、崩溃起点:美洲白银的流入

想要理解明朝这个偌大的“白银帝国”,就必须先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明朝的白银从何而来?

实际上,这要追溯到16世纪中期。

当时,美洲银矿大量开采,无数白银被集中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手中。有了白银,这些西班牙人自然想要换取心仪的货物,对他们而言,中国的茶叶、瓷器与丝绸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。于是,两位西班牙冒险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他们要率领船队,寻找中国商人。

这两位冒险者,一个叫黎牙实比,另一个叫乌达内塔。

功夫不负苦心人,1564年,黎牙实比与乌达内塔在菲律宾的吕宋岛与中国商船相遇,西班牙船队与中国商队甚至还发生了小摩擦。所谓不打不相识,这场冲突最终以西班牙人的道歉而落幕,为了表达诚意,西班牙人热情的向中国商人发出了贸易邀请。

中国商人从西班牙人的态度里看到了巨大商机,1572年,中国商人依约带着精美的商品再次来到了菲律宾。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,西班牙人竟然真的二话不说,花钱买下了所有货物!货物变白银,明朝商人满载而归。

而这场贸易,正是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起点。

从那之后,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远销欧洲。与此同时,明朝也收获了空前规模的白银,一张遍布世界的贸易网络就此形成,明朝阴差阳错的进入了世界贸易体系,并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环。

据《剑桥中国史》统计,在1571-1821这250年时间里,美洲约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菲律宾马尼拉,而这部分白银大部分最终都流向了中国。换句话说,美洲约有二分之一的白银被明朝收入囊中,总量上亿。

数字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最直观的震撼,要知道,明朝巅峰时期的国内财政收入也不过500万两。但是,光是1631年这一年,菲律宾便向中国输送了多达1400万两白银!因此,说明朝是真正的“白银帝国”,恐怕一点也不为过。

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后,明朝的货币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,而这种变化,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。

二、意图改革:白银货币化

尽管白银在明朝才大量进入中国,但其实中国以白银为货币的时间相当漫长。

早在西汉时期,汉武帝便发行过“银币”,可中国并不是产银国,国内的白银数量相当有限。明朝时,中国国内的白银产量还不到20万两,因此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白银都只是“辅币”。

所谓“辅币”,指的便是储备货币,是主要流通货币的辅助。从秦朝开始,铜钱便牢牢占据着主要流通货币的头把交椅。宋朝时期,政府启用“交子”,试图将纸币引入金融体系,明朝延续了这种尝试,发明了特有的“宝钞”。

但是,明朝政府并未能很好的管理宝钞,导致宝钞发行混乱,贬值迅速,根本无法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使用。恰逢此时,白银疯狂涌入,直接取代了铜钱的地位,明朝政府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,那便是将白银彻底货币化。

明朝白银的货币化历经多个阶段,耗时百年。

明英宗正统元年,户部发文,决定将江南地区的租赋改为白银结算,极大提升了白银的地位。次年,户部更是将粮食折换成了白银,用白银抵扣官员俸禄。到了明朝正统年间,政府干脆废除了前代的“禁银法”,公开征收“金花银”,这等于直接承认了白银作为货币的地位。

在明朝白银的货币化中,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张居正的改革以财政为核心,而财政改革的精髓便在于白银。万历九年,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“一条鞭法”。一条鞭法是赋税与徭役两种制度的混合,本质上是税制的“化繁为简”。

新法规定,明朝所有的赋税与徭役全部统一为白银缴纳,白银的重要性被政府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。一时间,白银需求量大幅上涨,这标志着明朝的银本位制度正式确立。

万历十五年,户部公开推行银钱并行制度,设立调整白银使用的钱法,在政府的种种努力下,银本位得以平稳推行。

一条鞭法不仅改革了赋税与徭役制度,更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,形成了白银货币的循环。

在过去的赋税与徭役制度下,农民与土地牢牢捆绑,根本不可能离开土地另谋生机。可是,一旦赋税与徭役皆可用白银抵扣,那么只要能赚到银子,老百姓干什么都可以。为了获取更多白银,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,前往城市经营工商业,这种趋势一方面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,另一方面也令明朝工商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。

工商业发达,白银的使用范围必然扩大,作为本位货币,白银的地位也更加牢固。

当我们将眼光放长远些,便能发现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划时代意义。

在当时,白银本位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货币制度,这意味着明朝不再是孤立的个体,而是积极融入世界贸易与金融体系的一员。更直白的说,白银本位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。明朝的白银数量堪称世界之最,在发展现代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可是,明朝最终未能把握住此次良机,反而越来越穷,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,最终走向了灭亡。

明朝究竟输在了哪里?这个问题的答案,与明末的白银危机息息相关。

三、财政崩坏:白银危机

明朝末年的白银危机,实际上就是钱荒,通俗点来说,大明帝国的白银不够用了。

美洲的白银虽多,但总有开采完的一天。明朝末年,美洲白银数量锐减,输入中国的白银自然也大打折扣。源头断了,“白银帝国”也难以为继,偏偏白银本位已经确立多年,整个明朝都高度依赖白银,没有别的货币作为替代。

白银危机出现,朝廷连最基本的日常开支与军费都无法负担。恰逢此时,年轻的崇祯皇帝上位,他决定大力推行改革,既要开源,也要节流。所谓开源,便是加重赋税,从老百姓手里抢银子,而所谓节流,便是厉行节俭,从官员手里抠银子。

崇祯帝万万没想到,这两项举措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,促使农民起义爆发,将明朝推向了万丈深渊。明朝的灭亡也说明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:作为国库赋税的主要缴纳者,老百姓也没有银子了。

从表面上来看,美洲白银数量锐减是导致白银危机的罪魁祸首。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,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,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,明朝积累了巨额白银,倘若有这些白银救市,明朝不至于越来越穷,走向末路。

那么,这上亿两白银,究竟去了哪里?

白银不会凭空消失,答案非常经典,明朝的大部分白银,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。而直到最后关头,这些人也不愿意掏出自己的银子拯救国家。

有学者曾指出,明朝数亿两白银的流向不过四个字:贪,商,私,藏。

明朝中晚期,朝中贪污现象严重,这些贪官把持着大量白银,挪为己用。以贪官刘瑾为例,光是他一个人,就贪污了超过600万两白银。正德初年,太仓影库的年收入还不到400万两,比不上刘瑾一个人的家产。

崇祯时期,皇帝亲自下场向百官索银,可惜收效甚微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,足足从各类官宦手中搜刮了1.5亿两白银,可见当时贪污之严重。

除了各级官员外,商人巨贾也是白银的重要持有者。

商人分为两类,一类是合法商人,在官方的允许下从事商业活动,积累白银,另一类则是非法商人,如走私犯。明朝中晚期,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,民间的走私经济也日益壮大,与需要缴纳赋税的合法商人不同,走私商贩无论赚多少钱最后都是进自己的口袋。因此,就算走私的规模再大,也和国库没有半分钱关系。

贪、商、私是掌控白银的人,但这些人更偏向于将白银“藏”起来,而非流通消费。

在皇室宗亲与官员商人眼中,白银不是货币,而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收藏品。因此,他们广开地窖,将自己所拥有的白银放入其中收藏。对他们而言,藏有大量白银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,白银是只能看,不能用的“奢侈品”。

讽刺的是,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白银却与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为了几两碎银,老百姓整日忙于生计,但百姓注定只能占有小部分白银。如此一来,白银少,人多,通货膨胀加剧,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。

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,持有大量白银的官员与商人还热衷于放贷!明朝,民间典当行业发达,而典当行业背后的老板正是白银的持有者们。无论是奸臣严嵩,还是忠臣张居正,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典当铺,用于敛财。典当行业是高利贷经济的缩影,而白银从未真正的被百姓占有,只是由官商借给了百姓。

由此可见,明朝时期,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涌入中国。但是,这批巨额白银只集中在社会上的少数人手里,或作为藏品,或沦为放高利贷的工具,并未真正流通在市场贸易中。因此,这种畸形的经济环境加速了农民与中小商人、手工业者的破产,许多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更是走投无路,正是这些人的绝望,促使起义爆发,将明朝推向灭亡。

参考文献:

1、李连利著. 白银帝国 翻翻明朝的老账[M]. 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 2012.05.

2、万明.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——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[J].河北学刊,2021,(第5期).

3、武斌著.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中西交通与文化互鉴 第3卷[M]. 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, 2022.01.

4、张文宝著. 商业文化八讲[M]. 北京:当代世界出版社, 2019.05.

5、傅斯鸿. 白银流入与大明王朝的崩溃[J]. 齐鲁周刊, 2018

6、陈忠海. “出口大国”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?[J]. 中国发展观察, 2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