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 2022 时间:

皇太极虽然想当皇帝,但是还不敢想当关内的皇帝。大明国内的叛乱,给了大清一个从来没想过的历史机遇。

明末投降满清的汉人中,有一个知名的谋士——范文程,此人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,准确地断定了李自成的未来:犯有三忌已必败——逼死其主崇祯帝自缢煤山,引起天怒人怨;刑辱官吏,勒索富商,激起了社会中上层的强烈不满;烧房屋、掠财产,奸淫妇女,使老百姓大失所望。

这三大失策,已完全失去人心,加之农民军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,居功自傲,贪图享乐,缺乏远见。因此断定:一战便可将其击败。范文程进而献策:“今此之行,非同昔日,蒙天眷顾,勿杀无辜,勿掠财物,勿焚庐舍,要当定国安民。以成大业。”

皇太极像

冲冠一怒为红颜:满清入关及扫除流寇

1644年,这一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,这是大明崇祯十七年,也是大顺元年,同样也是顺治元年。从这些复杂的名号,就知道这一年将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

掌握满清实权的多尔衮依此计而行,就开始着手准备攻打明朝最后一个关隘——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。

一战定天下,满清势不可挡,大明气数已尽

这时候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,内心也是十分焦灼,此时的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攻下了,崇祯皇帝已经自尽,关外有满清,关内有李自成,还有群龙无首的大明,他实力弱小,夹在中间,甚是为难。

但是在听说京城中的老父亲被农民军用刑索饷,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霸占后,愤而转投清军,多尔衮兵不血刃通过了号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的山海关,开始了与农民军角逐天下的征程。

吴三桂与陈圆圆

清军孤注一掷,将能调用的兵力——满军八旗、蒙古八旗、汉军八旗,全部倾巢出动。

在山海关之战中,多尔衮趁农民军苦战吴三桂军,即将胜利之时,突然杀出,击溃了李自成军,李自成仓皇逃往北京。

多尔衮像

农民军与满清的八旗军相比,实力还是有不小的差距,八旗铁骑很快将李自成大军击溃,农民军主力受挫,回到北京城的李自成怒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少34口,而后仓皇退出北京。

闯王选择了一条和慈禧太后逃亡时一样的路线,从北京跑到了陕西,清军挥骑直至西安,兵分两路,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和吴三桂、尚可喜等率领,从山西大同向榆林进攻,从北面攻破关中;另一路由多铎连同孔有德、耿仲明率领,从河南向西直取潼关。

潼关位置示意图

如果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,潼关这个关中门户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二关,只要过了潼关,就可以直奔关中了

李自成在这里亲帅重兵把守,利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,与清军鏖战,清军久攻不下,于是调集来了曾经让八旗铁骑吃了大亏的红衣大炮,重炮猛轰,潼关难守

这时候北路军也渡过黄河,进入陕北,围攻榆林。关中守不住了,李自成率军南逃。

大清追歼大顺政权示意图

李自成率军经蓝田、武关,一路逃到襄阳,在渡过长江后,击败南明守将左良玉,占领了武昌。闯王还想顺江而下,占领东南江山和清对抗,怎知大清的铁骑来的更快,在李自成还没在武昌站稳脚跟的时候就来了,李自成只好仓皇难逃。

最终在湖北通城九宫山时,李自成被当地几个农民用锄头打死,这个叱咤晚明风云的一代枭将,最终以这种默默无闻的方式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李自成李自成(1606年9月22日-1645年5月17日),原名鸿基[1],小字黄来儿,又字枣儿。陕西米脂人,世居米脂李继迁寨[2]。明末民变领袖之一,大顺政权皇帝。童年时给地主牧羊,曾为银川驿卒。崇祯帝采纳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,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,李自成参与起义军。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,李自成称闯王、李闯,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...

李自成军树倒猢狲散,余部投靠了南明政权。

李自成死后,国内的农民义军,还有占据四川的大西王张献忠,他在知道清军全力攻向四川后,杀妻斩儿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,两军最初交战激烈,互有伤亡。 张献忠 张献忠(1606年9月18日-1646年12月27日),字秉吾、秉忠,号敬轩,明末民变首领之一(与李自成齐名)。榆林府(今陕西省定边县)人,曾建立大西政权,主要割据于四川,后被清军所杀。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,从小聪明倔强,跟着父亲做小生意,贩卖红枣。他当过捕快,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。生性刚烈,爱打...一天,张献忠闻清兵骤至,即登高侦探敌情,因为他身为主帅,从着装上就能明显分辨出来,故而被投降清军的部下认出,被清军急发暗箭射中而亡。

张献忠死后,余部南蹿,最终也投靠了南明政权,一起抗清。

张献忠江口所沉之银

晚明时期风起云涌的农民揭竿而起,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,却迅速败亡于满清的铁骑。除了清军骑兵力量强大这个客观因素外,农民军对清军实力估计不足,以及各自为战,力量分散,这些都是农民军失败的原因。

铁蹄南下——征服南明,荡平三藩

在清初的三方角逐中,除了大清军和农民军,另一方就是南明政权。

明代实行南北两京制,天子守国门的同时,在南直隶——也是朱元璋开创大明时候的首都,也保留了一套官僚系统。

李自成攻入北京,崇祯遇难后,南京的臣民听闻后,大哭一场,哭过后,还是要想一想下一步怎么办,国不可一日无君,南京的明朝官员立即拥立福王朱由崧,是为南明弘光政权。

此时的大清尚未在江北站稳脚跟,明朝在江南的力量,如果能凝聚起来,上下一心,未必不能与清军一战,走南宋的路子。

清军刚入关形势示意图

就在清军占领了北京后,本来打算一路向南,收拾了南明,但是一看李自成逃到了关中,就调转马头,攻打关中,也给了刚成立的南明一个喘息的机会。但是这时候南明竟然还有点幸灾乐祸,清军与农民起义军打成一片,正好可以借清军之手,消灭农民义军,还想妄图与清军议和,划江而治

1644 清顺治帝顺治元年弘光帝在南京即位,南明时代开始 南京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,重建明朝,然后挥师北上。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,根据“皇明祖训”,有嫡立嫡、无嫡立长,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(其后继者是熹宗天启皇帝和思宗崇祯皇帝)已无人能继位,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,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,但其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,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,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;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由于之前的“国本之争”事件,心存芥蒂,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,以立贤为名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 ;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,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。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,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、黄得功、刘良佐和刘泽清,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,成为最终的胜利者。顺治元年(1644年)五月初三,朱由崧监国于南京,五月十五(6月19日) 日即皇帝位,改次年为弘光,是为明安宗,南明时代自此开始。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“联虏平寇”为主,谋求与清军连合,一起消灭以李自成、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。

在南明内部,也是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,内部还有争权夺利之纷争。在清军剿灭了李自成后,转过头来便要进攻南京,这时候弘光朝廷立刻就乱了,部将投降的投降,战死的战死,根本无法抵挡清军的铁蹄。

幸好老朱家的后代多,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别清军灭了之后,唐王朱聿键在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将领的拥立下,在福州称帝,改元隆武,隆武政权一改弘光政权对清军的幻想,采取联寇抗清之策,甚至还集兵进行北伐,然而隆武政权毕竟实力弱小,最后被清军拉拢分化打击,最终消亡。

隆武政权示意图

正在南明危在旦夕之时,大顺军余部与明朝的旧督抚联合起来,以永历皇帝为中心,进行了一次抗清高潮。这也是清朝在入关后遇到的一次比较大的抗争,永历政权一度控制了云贵川和湖广江西,包括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及东南沿海的闽浙沿海地区。

在大西军的孙可望余部以及郑成功的水师加入后,南明一度取得了一系列对清作战的胜利。清军在适应了南方作战后,逐步稳定住了占据,大力起用汉将,如吴三桂等人。

就在这时,永历政权内部出现了分裂,孙可望密谋篡位不成后降清,将南明在西南之实力尽透于清军,郑成功的北伐也因为势单力薄而无功,之后永历帝被逼逃往缅北,最终在顺治十八年(1661年)被缅王擒杀,南明的历史就这样走到了尽头。 孙可望 孙可望(1630年-1660年12月21日),明清之际陕西延长(或作米脂县)人。本名可旺,小名旺儿,张献忠养子,军事人物,原为流寇,后参加南明势力,最后降清。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十一月二十日,病死;一说狩猎时,为清军射杀,或者说“封为义王,寻被鸩”。清入关后十八年,都在与南明作斗争,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,将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地收入囊中,成了真正的中国之主。

广义上的明朝抗清斗争,还包括南明覆灭之后的三藩之乱和郑成功抗清,这两个都是打着恢复大明的旗号起事的,但这时候的清朝已经站稳了脚跟,局部的抗争已经无济于事,最终也是昙花一现

清军平定三藩示意图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三藩之乱终于被二十余岁的康熙皇帝平定了;两年后,康熙皇帝趁郑成功去世,宝岛内部不宁,命施琅率兵收复了宝岛台湾。

施琅收复宝岛海战图

大清,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努尔哈赤凭十三副遗甲起兵,逐步统一东北诸部,而后在辽东一点点放干了大明的血,在历史的机遇面前,果断入关,用四十年的时间,威服海内,击败所有敌对势力,成为中国之主,清朝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,开始对全国进行真正有效控制。

康熙皇帝戎装图

1699年,已经在京师的汉军正红旗营待了十七年的郑克塽,上书康熙皇帝,请求让自己的父亲郑成功归葬祖茔,康熙皇帝欣然同意,还给郑成功写了一道挽联: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;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

康熙全览图

这时候的康熙皇帝,已经稳坐中国之主多年,大清也是蒸蒸日上,他早就原谅了这些曾经的敌人,心中放着的,已经不再是一隅得失,而是整个大清帝国,中国历史也进入了康乾盛世这个全新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