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 2023 时间:

引言:

汉代是一个开拓进取、“尚武勇技”的时代。

《晋书·舆服志》记载:“汉制,自天子至于百官,无不佩剑。”在这种尚武之风的影响下,汉朝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,使得“强汉”一词成为了汉朝永久性的标签,也成为了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历史,以致现在的中国人都以“汉人”自居。

对此,鲁迅先生也曾说:“遥想汉人,多少闳放,唐人也还不算弱,汉唐虽然也有边患,但魄力究竟雄大,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”

汉代尚武之风为何如此盛行?尚武的表现又有哪些?尚武的影响又有哪些?这还要从汉朝的社会背景说起。

一、民风沿袭儒学倡,内忧外患须尚武

汉代尚武首先是民风沿袭的结果,春秋战国时,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,为了生存和发展,各诸侯国的国君都非常重视武力。

赵武灵王塑像

一方面他们以身作则,纷纷带头习武,比如郑国的郑桓公,据传他曾一人力战犬戎数万大军;比如秦武王,史书记载他是天生神力,孔武好战;比如赵武灵王,他曾带头“习骑射”,并亲率军队打败了匈奴,史书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,这些君主的举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

另一方面,他们又建立了军功制度,使习武与升官进爵联系了起来,平民百姓为了出人头地,改变命运,也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求自保,纷纷习武,使得“四时讲武,三年大习”逐渐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。

秦人强悍好斗,齐人隆技击,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,尚武精神已然在各诸侯国蔚然成风。

秦始皇石刻像

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,而是进一步采取四处扩张的军事政策,从而进一步助长了社会上“羞文学,好武勇”的尚武风气,秦灭之后,楚汉又多年争霸,同样需要尚武,汉兴之后,这种社会风气自然也带到了汉朝。

汉代尚武还是社会形势的必然要求,汉朝建国初期,一度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,内部诸侯叛乱不断,汉朝政府需要靠武力平息叛乱;外部匈奴武力强盛,屡屡侵犯汉朝边界,而汉朝武力羸弱,无法抵抗,所以只能提倡人民讲武习练,鞍马骑射。

而屡次被匈奴欺压的屈辱史也激发了汉朝人“匈奴未灭、何以为家”的民族意识,从而强化了汉代国民的尚武精神。

在这种尚武精神的推动下,汉武帝时期,汉朝一举平定了匈奴,而这也助长了汉朝上下的民族自信心,使得人们纷纷以平定天下为己任,以“征讨四方,锐志武功”为荣耀,尚武之风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
汉代尚武也是儒学提倡的结果,汉朝建国之后,儒家学说逐渐从秦朝“焚书坑儒”的阴影走了出来,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,并在汉武帝时期,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,儒家思想讲究“文武并重”,《孔子家语·相鲁 》中就曾写道: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有武事者必有文备。”

儒家提倡的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六艺中,其中就有“射”、“御”两项与习武有关,与此同时,儒家也提倡“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”,由于儒学是统治思想,所以儒家提倡习武的这些观点也就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。

刘邦(影视剧形象)

二、社会各界均爱武,军力强盛游侠多

汉代尚武的显著表现是社会各阶层均崇尚武技,首先是皇族尚武,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草莽起家,南征北战,戎马一生,本人就非常喜爱习武,能“自击熊彘,驰逐野兽”,史书中因此而有了“高祖仗剑、武夫勃兴”的说法。

在刘邦的带动下,刘邦的子孙后人们也纷纷以习武为荣,比如《汉书》中就曾记载,汉武帝能“手格熊罴”,广陵厉王刘胥力能扛鼎。

所谓上行下效,在皇族的带动下,士大夫阶层也纷纷尚武,汉代文士司马相如就曾“少时好读书,学击剑”。

李膺

东汉因“党锢之祸”而闻名的名士李膺,在担任护乌桓校尉时,能与来犯之敌“临阵交战”,虽“身被创夷”,依然“拭血进战”,因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”而闻名的名士陈蕃,为剿灭宦官势力,也曾以70高龄带领太学生手持兵刃攻入皇宫,后来以美人计诛杀董卓王允在其青年时代,更是在读书之余,早晚练习骑马射箭。

由于上层统治者提倡习武,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,比如卫青霍去病等都为庶人出身,却练得一身武艺,并最终在平定匈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
汉代尚武的另一表现是名将众多,武功极盛,由于汉朝尚武,使得汉朝的军队战斗力极强,比如在汉朝对匈奴的历次征伐中,大多都是以少胜多,也使得汉朝的名将众多,比如韩信、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周亚夫等等,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、常见于文学著作的人物。

在良将和精兵的共同作用下,汉王朝的军事征伐很少有大的败绩,从而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武功最盛的朝代之一。

汉代尚武的又一表现是游侠盛行,韩非子曾认为,“侠以武犯禁”,所以说,游侠是尚武精神的必然产物,尚武的汉朝也因此成为中国游侠频出的时代。

根据《史记》中的记载,汉代游侠众多,知名的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,司马迁认为,这些游侠“其行虽不轨于正义,然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诺必诚,不爱其躯,赴士之厄困”,是独立而又有反抗精神的代表,也是“强汉”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
三、保疆扩土促交流,体育发展艺术兴

尚武精神首先起到了保疆扩土的作用,它帮助汉朝有效保卫了中原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,使得农耕文明免遭了游牧民族的破坏。

此外,它促使汉朝不断向外扩张,汉朝由东北而西北,由西北而西南,先后进行了定朝鲜、逐匈奴、通西域、平西羌、收西南夷、平南粤等等军事行动,从而奠定了日后两千多年中国版图的基础。

其次是起到了促进经贸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,朝虽然在征伐过程中,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一定的灾难,但汉朝崇尚“以武止戈”,所以在征伐之后,总能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,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。

东汉对西域的经营

比如,汉朝从匈奴手中夺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后,并没有专断这条商路,而是以互利共享的原则,保证了丝路的畅通,对此,西方史学家勒内·格鲁塞曾评价说:“中国在东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控制,有利于佛教在塔里木河流域传播,随之也带来了印度文学和希腊艺术。”

又如汉朝征服西南夷等地区后,均以故俗治之,从而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好感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

再次是促进了体育运动普及与发展,由于汉朝尚武,普通民众在习武时,就把很多军事项目引入到了日常训练中,这些军事项目经过不断演变,逐渐成为健身效果佳、观赏性好,老少咸宜的体育项目。

比如汉代常见的蹴鞠、举重、长跑、步射、击剑、龙舟竞渡、戏车等等,都是由军事项目演变而来,后世尚武精神虽然衰落,但这些体育项目却流传下来,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,增强了人们的体质,其中的很多还成为了现代体育的鼻祖。

最后促进了古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,由于汉代尚武,所以会经常阅兵。

为了满足阅兵需求,汉代修建了很多阅兵场所,比较著名的有汉高祖为观看士兵操练而修筑的平乐观,汉武帝为练水兵而开凿的昆明池,为观看水兵操练而建的楼船和豫章观,以及为观摩武士搏射禽兽而修建的长杨榭等等。

这些建筑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修建,但随着后来的发展,逐渐被用作娱乐场所,而这些建筑的形式、建造手法等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走向,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。

尚武精神还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审美,从现代留存下来的汉代石刻、壁画等艺术作品来看,汉代艺术总体上都有粗粝、质朴、大拙大雅、大气磅礴的特点,而这些特点都是与尚武精神一脉相承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尚武精神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。

房玄龄

比如,在尚武精神的作用下,汉朝政府热衷于四处征伐,这种“穷兵黩武,外事四夷”的对外军事行动,损耗了汉王朝大量的国家财富,拖垮了汉朝的经济,使得国家贫困,百姓疲敝,对此唐朝名臣房玄龄曾说:“昔者汉武帝屡伐匈奴,隋主三征辽左,人贫国败,实此之由。”

结语:

汉代尚武之风之所以盛行,既有前代民风沿袭的原因,也是解决内忧外患的现实需要,同时还是儒家思想提倡的结果。

尚武之风的盛行,使得汉朝上下形成了人人爱武、习武的局面,从而使得汉朝军力空前强大。

汉朝凭此军力,四处征伐,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版图,不但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,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。

与此同时,尚武之风也对国民心态产生了积极影响,不但促进了古代体育的发展,也影响了建筑等艺术的演进。

但尚武精神也不是完全有利无害的,尚武精神的泛滥,导致了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,结果使得国家贫困,民生凋敝,所以我们学习借鉴汉朝的尚武精神时要懂得“过犹不及”的道理。

参考文献:

《汉书》

《史记》

《国术概论》

《诗集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