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宣帝临死之前,召开的一场学术会议,结果却为汉朝续命两百年?

公元前51年,已经四十岁的汉宣帝刘询,忽然下令,要召开一场学术会议。

四十岁的汉宣帝,可谓是处于他人生的最顶点。在他的治理下,汉朝出现著名的‘昭宣之治’,国力迅速恢复,百姓安居乐业。同时,边疆战事也逐渐消泯,西边的西羌被平定了,北方的匈奴投降了,周围的其他边疆民族也不闹了。

而且,就在一年之前,匈奴的呼韩邪单于,还率领整个南匈奴,投降了汉朝。在这之后,这位匈奴单于,还亲自来长安朝拜了汉宣帝。西域那边,也彻底被汉朝控制,而且还建立了西域都护府。

这个荣耀,可是当年汉武帝穷极一生,都没能实现的成就。

除此之外,在政治上,汉宣帝大力整饬吏治、惩治贪腐;在经济上,汉宣帝设立了常平仓、抑制土地兼并;在汉朝中央,汉宣帝也不玩任何花活,坚定扶持太子刘奭,重用贤良。

总之,经过多年的奋斗之后,汉宣帝的人生,到了这个时候,已经近乎完美了。从一个监狱里长大的皇族遗孤,到此时近乎完美的大汉天子,汉宣帝的一生,到了这个时候,几乎已经很难挑出什么错误了。
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汉宣帝忽然下令,召集全国最顶尖的大儒,来京城开个会。

这场学术会议,后世史称石渠阁会议。

在整个西汉历史上,这场石渠阁会议,其实并不算有名。类似的学术会议,其实也曾经召开过很多次。甚至于后来在史书上,有关这次学术会议的详细记载,都少之又少。会议的相关内容记载,后来都逐渐失传了。

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,这场会议,却成了后来挽救汉朝国祚的关键会议!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场学术会议对汉朝的重要性,丝毫不逊色于当年刘邦的‘白马之盟’!而且大家更不会想到的是,这场会议的结果,将会在五十年之后,直接决定汉朝的国运!

毫不客气的说,如果没有这场会议,五十多年以后,就算那位‘大魔导师刘秀’,真有召唤陨石的能力,他也很难重建汉朝。

那么,这场石渠阁会议,到底是一场怎样的会议呢?为什么一场单纯的学术会议,后来会成为决定汉朝国运的关键呢?

这个故事,我们得从当年汉武帝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’开始说起。

很多人都知道,汉朝初期的时候,一直推崇黄老之道。这套治国思想,在汉朝开国初期的时候,还是挺好用的。因为在这套思想体制下,国家基本上是能不管的就不管。如此一来,经济快速发展,百姓努力工作,一切似乎都很完美。

所以接下来,历史上就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。

但问题是,到了文景之治后期,大家开始逐渐发现,黄老之道也存在很多问题。最大的一个问题,就是社会过度自由化。这种情况,大致可以参考近代的资本主义无序扩张。当资本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,很容易就会变成洪水猛兽。

而当时汉朝的情况,其实也是这样的。

所以再后来,到了汉武帝时期,汉武帝就开始给汉朝找其他出路。这事其实早在汉武帝登基之前,他爷爷汉文帝,以及他爹汉景帝,已经开始想办法了。之前很多顶级的聪明人,都在想什么样的思想最适合汉朝。

就这样,等到汉武帝登基之后,很多有识之士,终于得出结论:就当时汉朝的情况来说,儒家学说,远比黄老之道更适合拿来治国。实行黄老之道,国家很容易自由散漫,出现各种问题。但是推行儒家学说之后,国家可以拿儒家的礼,来约束大家的行为。

这样一来,之前黄老之道造成的弊病,自然就逐渐解决了。

对于儒家的这个礼,后世存在很大的争议。尤其是到了近代,很多人认为,儒家的封建礼教,是限制大家发展的重要桎梏。这一点,在近代历史上,确实是这样的。但是在西汉时期,尤其是在汉武帝刚登基那会儿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

因为当时那个时代,更需要有边界的自由。儒家的仁义礼智,就像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,可以确保风筝飞的更高。但同时,这种封建礼教,也确实让风筝无法自由飞翔。

至于说这样到底是好是坏,那就真的很难说了。

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当时有一个叫董仲舒的大儒,主动向汉武帝上书,提出要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’。而汉武帝收到董仲舒的策论之后,也觉得这位董夫子的理论很有效。所以后来,汉武帝就正式下令,开始在全国内推行儒家学问。

这里多说一句,董仲舒当时的上书,可不单纯就是一个建议而已。提建议其实从来都不难,真正难的,其实是提出一个完整方案。而当时的董仲舒,就是在策论当中,直接写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案。

准确来说,董仲舒拿出来的这套方案,和当年孔子的儒家思想,其实还有点区别。如果说,当年孔子总结出来的,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纲领。那么董仲舒的这套方案,则是以儒家公羊学派为主,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辅,同时融合了其他各种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。

而对于汉武帝来说,这套思想,除了可以更好地统一思想之外,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,那就是‘天人感应’理论。这套理论,完美的解释了皇帝的权柄,是老天爷给的。皇帝本人,自此之后也就被称为天子。

所以,至少在当时那个年代,董仲舒提出来的这套思想体系,其实还是挺先进的。

而接下来,随着汉朝正式推行这套思想,国家凝聚力进一步提升。所以再之后,汉武帝就可以大规模对匈奴开战。击败匈奴之后,又开始大范围对周围开疆拓土。

如果没有推行儒家思想,汉武帝想要完成这些大事,估计是不太可能的。

而随着儒家学说开始推行,同时,汉武帝又建立了察举制。察举制出来之后,天下的读书人开始全都学习儒家学问。汉朝的思想体系,自然也就更稳了。

就这样,很快,转眼之间,几十年的时间就过去了。

在这几十年当中,汉武帝完成了那些丰功伟业,然后病逝。而汉武帝病逝之后,汉昭帝即位,历史自此进入了昭宣之治的时代。但是同时,因为汉宣帝比较年幼,当时的朝政大权,都在几位辅政大臣手里。后来,霍光又战败了其他几位辅政大臣,自己独掌大权。
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之前董仲舒提出来的这套理论,开始出问题了。

董仲舒是儒家内部公羊学派的学者。所以他的这套理论,也是以公羊学派的学问,作为理论基础。

所谓的公羊学派,其实就是儒家的几个分支之一。当年孔子活着的时候,儒家自然就是一家之言。但是孔子去世之后,就算同样都是他的学生,对于孔子留下来的这些著作,也会有不同的理解。

而随着这些理解不同,后来,大家就开始逐渐分化,变成了不同的学派。不同的儒家学派,虽然都信奉孔子的那一套理论。但他们对孔子这套理论的解读,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,甚至有可能是截然相反了。

而公羊学派,就是儒家内部众多的学派之一。

很多人都知道,儒家内部有几本特别重要的书,后世合称为‘四书五经’。在五经当中,有一本书叫做《春秋》,这是孔子修订的一部史书。但是当年孔子修这部史书的时候,喜欢玩‘言多必失’那一套,基本上用的都是所谓的‘春秋笔法’,只记录某一件史的时间地点和结果。

所以后来,儒家学者在读这部《春秋》的时候,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。正所谓‘一千个读者眼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’。那么在一千个儒家学者的眼里,自然也就有一千个《春秋》。

再之后,历史上就陆续出现了三个牛人。这三个牛人,分别给这部《春秋》做了详细解读。这三个人,分别是左丘明、公羊暠以及谷梁赤。而后人为了纪念他们,就把他们三个人解读的《春秋》,分别称之为《左氏春秋》、《公羊春秋》以及《谷梁春秋》。

当然,除了这三个牛人之外,历史上也还有其他人做了同样的事情。不过,这其中就数这三个人影响力最大。所以后来,这三个版本的《春秋》,都得到了大量儒家学者的支持。

但问题是,这三个版本的《春秋》,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。

三个版本当中,最被大家接受的,其实是那本《左氏春秋》。几乎所有儒家学者,都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问题。甚至后来,这本书还成了儒家必读的经典之一,后世习惯称之为《左传》。

但是相比之下,《公羊春秋》和《谷梁春秋》之间,就存在很大差异了。而因为这些差异,不同的学者支持不同的理论。所以接下来,因为这两本书的内容,儒家学者分成了两个学派。一个叫公羊学派,一个叫谷梁学派。

而之前给汉武帝上书的那个董仲舒,他就是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。

当然,这两个学派,在当时都不是什么主流。甚至后世大家普遍认为,两汉时期学派也不是这么分的。虽然儒家学者对这几个版本的《春秋》有争议,但也没到分裂成学派的程度。而这些学术上的问题,哪怕是我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,也会让人觉得很绕。

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既然都是儒家学者,大家一起好好学习就可以了,有什么可争论的呢?

其实,不光是今天很多人这么想,当年汉武帝推行儒家学说的时候,估计也是这么想的。汉武帝其实也不在乎这些儒家学问的内部差异。他所需要的,只是统一国家思想,然后更好的对匈奴开战。至于儒家学者喜欢吵架,愿意吵就去吵呗!

但汉武帝怎么都没想到,他这个粗心大意,却给他的儿子,差点埋了一个致命的雷。

这个雷,叫做君权更替。

汉武帝在位的时候,这套理论没有任何问题。但是等到了后来的汉昭帝时代,尤其是霍光斗倒了其他几位大臣,彻底独掌大权之后,这个隐藏的雷,终于彻底爆出来了。

因为按照公羊学派的理论,首先,天子不是老天爷的化身,而是老天爷给的一个爵位。这事在儒家典籍里面,叫做‘天子一爵’。

其次,君权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如果皇帝昏庸,或者皇帝本人能力不足,不适合做天子。那么下面的人,是可以替代皇帝做天子的。这事在儒家学问里面,叫做‘经权说’。

而这样一来,按照公羊学派的思想,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。

既然当时皇帝的权力,都掌握在霍光手里。而天子本人比较年幼,确实也不太适合做皇帝。那么,按照公羊学派的理论,这时候汉昭帝就应该直接禅位!他应该直接把天子之位让给霍光,然后自己找个一百里的地方,去做一个诸侯王!

在之前的几十年里,因为汉武帝一直比较强势,所以也没谁会提这个问题。而到了汉昭帝时代,之前几位辅政大臣相互对峙,自然也不会有人提这个问题。所以,这个问题真正爆出来,其实是在霍光彻底掌权之后。

公元前80年,霍光彻底灭了其他两位辅政大臣,自己成了汉朝一哥。两年之后,一个叫眭弘的人,忽然上书,请求让汉昭帝禅位,然后由霍光做皇帝。

这个眭弘,就是当年董仲舒门下的一个弟子,他也是公羊学派的人。

显然,从现代的角度来看,这个眭弘大概率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。他可能就是想借着这次上书,博取霍光的注意,然后好方便他自己升官发财。

但可惜的是,眭弘这次拍马屁,却恰好拍在了马蹄子上,或者说是直接拍在了马脸上!要知道,当时霍光刚刚战败了其他几位辅政大臣。虽然自己权力很大,但还远到不了为所欲为的程度。而且,下面的那些老刘家的诸侯王,也不可能就这么看着他胡来。

所以,收到这封上书之后,霍光瞬间吓出了一身冷汗。然后,霍光半点犹豫都没有,直接让人砍了这个眭弘。

不得不说,这次事件,真的是老刘家运气好。如果这时候他们遇上的,不是霍光,而是后来的王莽,或者后来的司马家。那接下来的汉朝,就等着天下大乱吧!

就这样,因为霍光的雷霆手段,接下来,再也没有人敢提这件事了。而此后的二十多年里,历史的主线,就成了汉昭帝去世,然后霍光先后拥立了刘贺,以及汉宣帝刘病已。再后来,霍光去世,汉宣帝顺利掌权,之后又杀光了霍家。

而霍家倒台之后,汉宣帝又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。在他的治理下,汉朝终于恢复了国力,边境叛乱彻底解决,匈奴那边也选择了投降,国家经济蒸蒸日上。

等到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之后,汉宣帝终于想起来,当年眭弘搞得这件事了。

和平定西羌、收服匈奴、发展国力相比,这件事自然没那么重要。但同时,如果不处理的话,始终是一个未知的大雷。谁能确保未来的岁月里,不会再出现像霍光这样的大权臣呢?谁又确保下一个霍光,依然还是不会篡位呢?

所以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汉宣帝决定,召集全国大儒,讨论一下这个问题。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之前使用的儒家系统,出了一个bug,然后汉宣帝需要用这场会议,来打一个补丁。

就这样,石渠阁会议召开了。

石渠阁是当时汉朝的皇家图书馆。在这地方召开一场学术会议,自然是再合适不过。而当时有资格参加这场会议的,也都是最顶尖的大儒。比如说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、后来汉元帝时期的辅政大臣萧望之、丞相韦玄成、御史大夫薛广德等等。

据史书记载,当时参加这场会议的大儒,一共有二十三人。而这二十三个人,后来混的最差的,也能在汉朝后期做一个光禄勋,相当于是‘准九卿’级别的人物。混的正常一点的,都是九卿起步。能当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,也不是一个两个。

而且,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几个人,他们不只是在他们生前很牛。在他们死后,他们的家族或者他们的地位,更夸张!比如说刘向,他在世的时候修订了一大堆书。这其中有两本影响超大,一本是我们今天看到的《楚辞》,另一本叫做《山海经》。

还有萧望之,他是后来兰陵萧氏的老祖宗。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和南梁,就都是他的后人建立的。韦玄成同样也差不多,后来传承千年的京兆韦氏,就是他的后人。唐朝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上,他家光宰相就出了17个!

总之,能参与这场会议的,都是顶尖的大儒。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上很牛,而在开会的时候,他们一样也很牛!

就这样,会议召开之后,大家开始讨论‘五经’的异同。有关这次会议的详细会议纪要,后来都失传了。但有一点我们知道,那就是这次会议结束后,汉朝开始大力提倡‘谷梁学派’的学问。之前公羊学派带来的问题,都被这次更新的补丁给解决了。

同时,因为谷梁学派被推广,谶纬之学开始迅速发展。因为在这次更新的补丁当中,老刘家的这个皇帝之位,不再是一个爵位,而是一个类似于神仙之类的存在。

这个结果,对接下来的历史来说,至少产生了三个巨大的影响。

首先,因为老刘家的皇位合法性,被进一步神化。所以接下来,到了王莽篡位的时候,不管王莽怎么给自己找补理论基础,都有人不服他!之前公羊学派提倡的‘君权更替理论’,很多人就不接受了。

如此一来,王莽篡汉之后,老刘家的后人开始起义反攻,就有了理论基础。这也为后来刘秀中兴汉朝,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其次,因为谶纬之学开始推行,自此之后,儒家开始从一个学派,逐渐演变成儒教。后来所谓的儒释道三教,其实并不是泛指。而是从石渠阁会议结束以后,儒家确实开始从一种思想或者理论体系,开始向一种宗教发展了。

另外,因为谷梁学派开始被推广,自此之后,所谓的章句之学,就开始一起被推广了。因为谷梁学派这边,提倡字斟句酌,从先贤著作的只言片语,进行深度解读。所以后来,等到中国的考试体系成熟之后,考卷上经常会给一句话或者一个词,然后让考生以此来写一篇复杂的策论。

当然,这一切,估计都是汉宣帝当时完全没想到的。

而且,汉宣帝更不会想到的是,就在这场会议结束三年之后,他就去世了。而在他去世之后,又是仅仅只过了三年,王莽就出生了。

而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,汉宣帝临死之前,给汉朝打的这个补丁,无意之中,竟然会成了后来老刘家再建汉朝的理论基础。而等到东汉开国之后,那位汉光武帝刘秀,又召开了一场白虎观会议。

自那以后,老刘家就被彻底神话,儒家也就逐渐变成了儒教了。